建安十九年,曹操先生登高挥鞭,极目远眺而后言道“前方发现大梅林!梅子又酸又甜可以解渴!”(《三国志-魏书-武帝传》)望梅止渴的故事正式开启了酸这种物质在军事上的运用(just kidding)。不过说到酸梅、杨梅、话梅、青梅、酸橙,相信诸位也会像当年魏武帝麾下的士兵们一样“口中生津”,垂涎欲滴了。酸居于五味(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)之首,两千年来独得吃货们的青睐,从名震天下的西湖醋鱼就可窥得一斑(奉上西湖醋鱼靓照一张)。
然而说到化学实验室或者化工厂中用到的酸,诸位的第一想法或许是这样的:
这样的:
以及这样的:
或许还有这样的:
但是好吃的酸和危险的酸究竟有何不同呢?这就要从“酸”这种物质的定义说起了。1887年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(Arrhenius)将酸定义为“在水中解离出氢离子的物质”。也就是说,能这样搞事情的:
化学中通常定义的“强酸”指的是在水溶液的条件下能够发生完全解离的酸,也就是能将
而弱酸则无法完成解离的过程了。弱酸的解离是一个可逆反应(reversible reaction),也就是正着走倒着走都OK的:
那么,弱酸和强酸到底谁更强呢?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引入pH的概念了,对于一瓶稳定的溶液而言,pH的计算方法如下:
由于水分子也会发生非常微弱的解离,那么无论何种物质的水溶液都会多多少少含有一些氢离子,这样就可以计算pH了。通过计算pH,所有的溶液可以被分为三类:pH<7的是酸性的(acidic),pH=7的是中性的(neutral),pH>7的是碱性的(basic)。所以氢离子浓度越高,pH就越低,那么溶液的酸性就越强。
随手一练:(IB-HL-SECTION A-07s 3)
看看答案: